前面在晋惠帝司马衷那里我们讲过,在这位著名的白痴皇帝上位后,西晋陷入混乱,八王之乱的爆发,更是让西晋迅速灭亡,此时北方陷入战乱,政权林立,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谋士,张宾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。
【资料图】
张宾出身官宦世家,从小就喜欢读书,特别是经史一类。而且胸怀雄心壮志,有志不在年高。常常跟诸葛亮一样"自比管仲乐毅",对兄弟发出类似"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"一类的感慨。后来虽然担任都督,但是很快就因不得志而免官。
此时中原已经大乱,张宾欲成就一番事业,便开始挑选主公,最后看中了当时还只是一名将领的石勒,并对其他人说石勒可以成就一番大事,于是便投靠石勒帐下效力。
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。一开始张宾并不受石勒的重视。后来石勒打算进军江汉地区,占据那里并作为根基,张宾则表示反对,他提出军中物资不足,大军应该返回北方。石勒不听,后来果然因为缺粮导致军心动荡,再加上晋朝军队的袭击,损失惨重,石勒只好接受张宾的建议北返,此事后,石勒开始对张宾另眼相待。后来,在张宾的谋划下,石勒进攻许昌,并且狠狠的打击了晋朝军队,收获很大,自此以后,石勒开始把张宾视为自己的首席谋士,对他言听计从。
当时的石勒一心要扩大自己的势力,和同为汉赵国大将的王弥冲突剧烈。而且对方虽然明面上对自己恭敬谦卑,实际上却想着麻痹自己,趁机做大。于是张宾建议要立刻铲除对方,免生后患。
此时王弥正好率军作战,战况不利,便向石勒求援。石勒一开始并不想答应,可是张宾却提出这是个解决王弥的好机会。于是石勒便听从张宾的建议,亲自率军增援,王弥很领情,对石勒的防备之心渐渐松懈。
在张宾的谋划下,双方的关系迅速升温,王弥对石勒已经几乎没有了防备之心,而石勒则看着王弥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圈套。不久之后,石勒邀请王弥赴宴。王弥手下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,极力劝阻,可是王弥执意前往。果然被石勒安排的伏兵杀死,并趁机兼并了王弥的部众,然后上表朝廷,诬告王弥谋反,朝廷虽然知道了实情,可是也无可奈何,只得给石勒加官进爵。自此以后,石勒的实力水涨船高,一日强过一日,其中张宾的功劳首屈一指。
不久,汉赵国攻陷洛阳,西晋灭亡。石勒开始计划进攻建业,但是镇守建业的司马睿调集重兵,守卫森严,加上天气不好,石勒军队伤亡不少。此时一部分属下建议先假投降对方,然后伺机而动。石勒不同意,最后询问张宾的看法。张宾认为我们攻陷了对方的都城,对方绝对不会接受我们的投降,但是现在天时地利都不利于我们,所以应该尽快撤退,对方兵力不足,不会追击我们。我们应该回到邺城,经营自己的根据地,把重点放在北方,徐徐图之,平稳发展。石勒听后大为赞赏,于是便率军北返,从此以后专心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,不再游击作战。
此后的石勒面临幽州刺史王浚的竞争,对方见石勒做大,于是便派遣多路大军进攻,石勒一时陷入被动,便计划强行突围,部下却认为应该固守,等敌人疲惫了就会撤退。一时争执不下,张宾分析道:固守是不可取的,我们应该趁敌人攻城之际,趁机用地道偷袭,对方几路大军并不是铁板一块,只要击败其中的一路,剩下的就不足为惧了。石勒大喜,依计而行,果然成功,此后王浚的势力日渐衰弱。
而且张宾还劝谏石勒假意迎逢对方,向他称臣,放松对方的戒备。于是石勒频频向王浚示好,还亲自去幽州劝王浚称帝,这让王浚更加骄横,失去了对石勒的防备之心。眼见时机成熟,张宾便劝石勒偷袭幽州石勒由于担心对方的几个联盟,犹豫不决。张宾却力主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,对方的几个盟友非常脆弱,我们只要给与对方小利,他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。这才让石勒下定决心。此后的进展相当顺利,王浚早已对石勒不防备,石勒一举攻下幽州,斩杀王浚,大胜而归。
随着实力的壮大,收获的季节该到了。于是张宾等人开始劝谏石勒登基称帝,石勒欣然同意,成立了后赵政权。张宾因功被封为右侯,任大执法,掌管朝政大权,此后石勒不直呼其名,而是称呼他为右侯,可见对他的信任。
作为石勒的首席谋士,张宾献计助石勒伏杀王弥、经略河北、攻灭王浚,为石勒的霸业做出极大贡献。三年后,张宾去世,石勒异常悲痛。此后议事的时候,其他人的建议总不能让石勒满意,石勒流泪对身边的人说这是老天爷不想让我成功啊,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右侯。 张宾的能力由此可见。